臨夏有約:-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
臨夏有約:-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
臨夏有約:“藍色黃河”岸畔四季有花 此前,中國氣象局在2025年全國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費季主場活動中發(fā)布16條全國暑期避暑旅游路線,在“川隴云端牧涼古道”路線中,永靖黃河三峽、和政松鳴巖風景名勝區(qū)納入國家級避暑推薦體系。(完)
最近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,
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是甘肅臨夏地區(qū)的一道傳統(tǒng)美食,是回族人民的特色小吃之一。它以其獨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,成為了當?shù)厝藗兿矏鄣拿朗?。本文將介紹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的制作方法和歷史背景。
一、歷史背景
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。據傳,明朝時期,臨夏地區(qū)的回族人民在制作面食時,為了方便攜帶,將面團壓成薄片,再用豬肉、羊肉、牛肉等餡料包裹后制成。這種面食叫做“阿娘”(意為小姐)。后來,隨著時間的推移,“阿娘”逐漸演變成了現(xiàn)在的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。
二、制作方法
1.準備材料
制作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的材料有:面粉、豬肉、羊肉、面筋、豆腐皮、香菜、蔥、姜、鹽、花椒、辣椒面等。
2.制作餡料
臨夏有約:半江碧浪半江渾,一闋史詩一闋歌 21日,夜幕剛為永靖的天空披上墨色,黃河邊的風帶著絲絲涼意奔向星河歡樂園,那里早已人聲鼎沸,今夏最火的“黃河大合唱”激情開唱?,F(xiàn)場,500個小板凳座無虛席,不少民眾領著孩子站在一旁,揮動雙手跟著節(jié)奏哼唱。
將豬肉、羊肉剁成肉末,加入蔥、姜、鹽、花椒、辣椒面等調料拌勻,腌制20分鐘左右。將面筋、豆腐皮切成小塊,放入熱水中焯水備用。香菜切碎備用。
3.制作面皮
將面粉加水攪拌成面團,揉成光滑的面團后醒發(fā)15分鐘。將面團搟成薄片,用刀切成大小均勻的長條形,再用手將長條形拉長,然后將兩端交叉捏合成三道橋狀。
臨夏有約:半江碧浪半江渾,一闋史詩一闋歌 據悉,永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,黃河以獨特的“S”形流經縣域107公里,形成炳靈峽、劉家峽、鹽鍋峽三大峽谷景觀,孕育了黃河文化、絲路文化、恐龍文化、石窟文化、水電文化等。
4.包餡
將肉餡均勻地放在面皮上,再放上豆腐皮、面筋和香菜,然后將面皮對折,捏緊兩端,使餡料不漏出來。
臨夏有約:半江碧浪半江渾,一闋史詩一闋歌 為保障活動順利開展,星河歡樂園副主任陳理菊表示,他們協(xié)調地方,還引入特色景區(qū)元素,打破傳統(tǒng)觀演模式,讓游客在暢享田園風光的同時,近距離感受藝術魅力。
5.蒸制
將包好餡的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放入蒸鍋中,用旺火蒸15分鐘左右。
臨夏有約:“藍色黃河”岸畔四季有花 清晨的陽光掠過太極湖水面,為3.6公里長的花堤鍍上一層“金輝”。9點不到,來自西寧、銀川、蘭州等地的旅游大巴已在路邊排起長隊,車門打開的瞬間,花香便與“黃河水怎么這么清澈?”驚嘆聲一同涌來。
6.出鍋
將蒸好的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取出,切成小塊,撒上香菜即可食用。
三、小結
臨夏三道橋回族阿娘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(tǒng)小吃,制作方法簡單,口感獨特。它不僅是回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美食,也是臨夏地區(qū)的特色小吃之一。如果您有機會到臨夏旅游,不妨嘗試一下這道美食,相信您一定會喜歡上它的。
【admin】
:內容CDJK僅供DYTR學習參考